[攝影展]-大溪 齋明寺
在大漢溪畔的齋明寺最早起源於一百六十年前,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桃園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渡海赴大陸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法號性悅。之後性悅法師帶著自南海請回的觀世音菩薩返回故鄉,於當地結蘆清修。這是「齋明寺」與正信佛教在大嵙崁一帶扎根的初始。
由《建築師雜誌社》主辦的「二○一二台灣建築獎」得獎名單出爐,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執行的《大溪齋明寺增建計畫》脫穎而出,獲得首獎殊榮。這項計畫中,以清水混凝土和花崗石為主要建造的禪堂、寮舍及齋堂等新建築,與具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氣氛簡潔低調,評審團召集人黃承令以「如新詩般、一招到位」為評,作為這項增建案獲取青睞的理由。
齋明寺的拍攝重點是在於能夠在一個畫面中呈現現代與古典相互融合的狀況,清水模式的建築強調的低調與水泥的顏色就是拍攝的重點,而在新建築中寺方特別以大紅色的燈紅與清水模古樸的顏色與造型做為對比,呈現出另一種風情。
搶眼的紅燈籠。
就是要拍出長廊的延伸感覺。
蜿蜒的長廊就是拍攝的重點。
古樸的舊式閩南式建築。
石頭,靜靜的待在這裡。
大廳前廊,充滿禪意的設計。
紅色燈紅與水泥原色型成強烈的對比。
寺外停車場邊,有一種50年代眷村的感覺。